蒙牛集團日前透露,其與UC Davis(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營養健康創新合作項目取得了新進展。UC Davis食品健康中心的專家團隊對牛乳有著深入研究,而UC Davis 的獸醫、植物、農業科研水平長期占據全美第一。蒙牛方面稱“和UC Davis的項目合作,是蒙牛集團國際化戰略的重要一步”。
國際化是中國乳業近年來常掛嘴邊的一個詞,因為概念宏大,不免會被質疑為“鍍金”。國際化對中國乳業到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蒙牛乳業分管質量管理的副總裁王艷松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國際化給包括蒙牛在內的中國乳業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質量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前幾天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的記者會上,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結為“重點抓三件事”:“調減玉米”、“增加大豆”和“提升牛奶”。其中,針對中國乳業的現狀,韓長賦說,我們要奮起直追,提升我們奶業的品質,唱響自有品牌,恢復國人對民族乳業的信心。
“奮起直追”,其中隱含著一個現實:中國乳業的平均整體水平距離世界乳業的先進水平仍有差距。只有正視差距,才能奮起直追。具體要怎么追呢?王艷松說,著力整合全球優勢資源為我所用,是中國乳品企業的共同策略。這幾年來,為完善自身產業鏈建設和長遠發展,中國乳品企業國際投資和合作版圖囊括了全球主要乳業生產基地,從單一的尋求奶源,轉向多層面、深層次的合作,覆蓋生產、加工、科研、品牌等領域,以借鑒國際乳業先進技術和運營管理經驗,使“食品安全更趨國際化,戰略資源配置更趨全球化,原料到產品更趨一體化”。
蒙牛的國際化包括多個方面:比如像是標準國際化、生產技術國際化、過程控制國際化、檢驗國際化、人才隊伍和審核方法國際化。以標準的國際化為例,2014年成立的蒙牛達能乳制品有限公司,引入了達能全球統一的生產與質量安全管理體系(FSI),逐步對11家蒙牛工廠進行對標升級,同時在產品設計、生產、物流到銷售的全鏈條實現與國際標準全面接軌。另一方面,針對蒙牛達能工廠的員工進行統一培訓,并邀請到國際化運營管理團隊業內專家駐場開展交流分享,提升團隊國際化、專業化水平。2014年,蒙牛達能以馬鞍山工廠為試點進行對標升級,對標的過程實際上是不同的管理理念、文化碰撞和融合的過程。從2014年年初開始,達能亞太區運營專家便長駐蒙牛馬鞍山工廠,在達能專家的指導下,馬鞍山工廠完成了75處技術升級,在降低食品安全風險的同時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成為首家獲達能生產授權的蒙牛工廠。2015年,廣東清遠低溫工廠成為第2家試點工廠進行對標升級。
再比如生產技術的標準化對標國際。蒙牛產品技術部高級經理孫麗生,在蒙牛工作已經15年,從事質量管理工作也已10年。自蒙牛達能成立合資公司以來,孫麗生通過培訓和交流不斷體會到達能團隊更加科學的研究方法和一絲不茍的執行力,同時在技術上快速汲取達能研發團隊的技術儲備和研發經驗。她說,以設備清洗管理為例,蒙牛多年來總結出一套比較完整的管理方法,但較之達能Neptune 2.0技術而言,仍然在很多細節上有很大提升空間。
清洗驗證是在事前、事中和事后都要去做的一項工作,工廠新建、改建、擴建的時候,也就是工藝發生變動時,要對設備進行一次深度清洗;工人每天在生產結束后以及規定的時間,都要對工廠里所有的生產設備和管道內部進行一次清洗。在達能Neptune2.0技術下,清洗驗證不僅僅在事后,而是從事前就有科學的規劃。清洗的溫度是過程中重要的因素,過高或過低都不行,清洗劑的濃度也要精準。清洗過程中還要運用好機械沖刷力,控制好清洗劑的流速,確保能夠將設備洗得干凈,同時避免污垢再次沉積。2015年,Neptune 2.0技術體系在合資公司旗下低溫工廠里全面推行,蒙牛集團十余名技術專家和蒙牛馬鞍山的二十余名員工進行了系統地學習。這一技術的更新,使得蒙牛達能旗下產品的質量安全得到更有力的保障,同時在時間、能耗、水耗上也得到節約。